2012年國際商務師考試國際交換與貿易條件
來源:中大網校發(fā)布時間:2012-10-18 14:07:25
國際交換與貿易條件
。ㄒ唬﹪H價值的形成
(1)國際價值:商品的國際價值是在國別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任何國家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內容,都是由抽象的社會勞動決定的。
(2)世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世界各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化而變動的。
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的關系
國別價值和國際價值的質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別性。二者都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物,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量上則是不同的。國別價值是由該國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定的。國際價值量是由世界勞動力的平均單位決定的。
。ǘ┯绊憞H價值量變化的主要因素
1.國際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各國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改變而改變。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因而,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成反比。
2.國際價值量與勞動強度。勞動強度是指勞動的緊張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時間內勞動力消耗的程度。勞動強度與價值量成正比例變化。
3.國際價值量與貿易參加國的貿易量。
。1)如果絕大多數貿易商品是在大致相同的國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則商品的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是一致的。
(2)如果絕大多數貿易商品是在較差條件下生產的,則國際價值就由其來調節(jié)。
。3)如果高于中等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出口量大大超過較差條件下生產的出口品,則國際價值量就由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那部分商品來調節(jié)。
。ㄈ﹪H市場價格
(1)自由市場價格:是指在國際間不受壟斷或國家壟斷力量干擾的條件下,由獨立經營的買者和賣者之間進行交易的價格。
。2)封閉市場價格:世界“封閉”市場價格是買賣雙方在一定的特殊關系下形成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商品在國際間的供求關系一般對價格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它主要包括調撥價。壟斷價。區(qū)域性經貿易集團內部價格。國際商品協(xié)定下的協(xié)定價格。
其中:
1.調撥價格,又稱轉移價格。是指跨國為了在國際經營業(yè)務中最大限度地減輕稅賦,逃避東道國的外匯管制,以及為了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內部進行交易時采用的價格,該價格一般不受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由公司上層管理者制定。
2.壟斷價格是指:國際壟斷組織利用其經濟實務力和對市場的控制力決定的價格,它有買方壟斷價格和賣方壟斷價格兩種形式。
領會:
。1)國際價值是國際市場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
第一:國際生產價格是國際價值的轉化形式。
第二:國際市場價格圍繞著國際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2)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確定商品的市場價格。
1.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確定國際市場價格。
2.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壟斷。經濟周期。各國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商品的質量與包裝。商品銷售中的各種因素。自然災害。政治動亂及投機等。
(四)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一般指一個國家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之比,F實中的貿易條件計算一般采用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直接進行比較的做法。
(1)凈貿易條件;
它是以一國一定時期的出口價格指數與同期進口價格指數的比率來反映。具體計算方法為:
N=(Px/Pm)×100
式中:N—凈貿易條件;Px—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進口商品價格指數。
。2)收入貿易條件;
收入貿易條件共同考慮出口規(guī)模變化與進出口商品價格相對變化對一國進口能力的影響。計算方法為:
I=(Px/Pm)×Qx
式中:I—收入貿易條件;Px—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進口商品價格指數;Qx—出口商品數量指數。
。3)單因素貿易條件;
它是在凈貿易條件的基礎上,考慮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對該國貿易利益的影響。計算方法為:
S=(Px/Pm)×ZX
式中,S是指:單因素貿易條件;PX是指: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是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ZX是指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
。4)雙項因素貿易條件;
它不僅考慮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且還考慮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其計算公式為:
D=(Px/Pm)×(Zx/Zm) ×100
式中:D—雙項因素貿易條件;Px—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出口商品價格指數;Zx—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Zm—進口商品勞動生產率指數。
對于上述任何一種貿易條件形式,其結果大于1時,表明該國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小于1時,則表明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
。ㄎ澹┠吕盏南嗷バ枨蠓▌t。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相互需求原理,并以此解釋國家間商品交換比價的確定。其理論是以兩個國家等量勞動投入而產出商品數量不同作為研究論述的起點。
穆勒認為國家間商品的交換比價是由兩國間的相互需求決定的,且兩國間具體的商品交換比率是由兩國對彼此商品的需求強度決定的。
交換比價或貿易條件是否有利,應視貿易雙方彼此對另一國出口商品需求強度的強弱而定。一個國家以它的產品和另一個國家進行交換,它對另一個國家產品的需求和另一個國家對它的產品需求的數量及需求增加的程度比較,外國對其商品的需求越是超過它對外國商品的需求,貿易條件對它就越有利。
。┨峁┣與國際交換比價的確定。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運用相互需求曲線又稱提供曲線來確定兩國進行貿易的均衡貿易條件。
提供曲線表示的是在各種貿易條件或交換比價下,一國愿意為進口一定數量商品而提供的本國商品的數量。因而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合。
提供曲線的形狀受產品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作用,并隨著供求的變化而發(fā)生移動。一國的提供曲線既反映該國參加貿易可提供的產品數量,又反映該國參加貿易對進口產品的需要量,因而通過把兩個貿易國的提供曲線放在一個坐標圖中,就可以確定其均衡交換比價或均衡貿易條件(兩條提供曲線的交點處)。
馬歇爾認為,需求變化導致提供曲線位置的移動,從而貿易條件發(fā)生變化。這一結論與穆勒的相互需求強度決定交換比價的論點相同,只是理論上的推導使結論更具說服力,同時證明了貿易條件越接近對方國家國內交換比率,本國分享的貿易利益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