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公開征集高考試題 將自建題庫(2)
重高老師很看好“草根”力量的加入
“加入社會人士的出題,會不會更靈活了,對孩子來說更難了吧?”杭城一重高二年級學生家長陳女士有點擔憂。記者在隨機采訪中,幾個重高家長的態(tài)度幾乎一致:高考會更靈活,擔心孩子能否招架得住。
“題目會創(chuàng)新吧,或者出題想法和類別都會有變化?”杭高高二學生陳澤洲說,如果平時一直只知道做題的同學,肯定會有點難以應對。
雖然家長們有擔憂,但高中老師卻對此舉很看好。杭二中校長葉翠微認為,省考試院的這個做法,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對學生和教學來說都是好事,能督促學生在學習中更重視過程,改變只為題目而練的做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質(zhì)。”
杭高教務處副主任許濤,目前教高三語文,他很贊同這樣的做法。“雖然高考命題組由來自高校和重高的優(yōu)秀老師組成,但也缺少來自基層社會的經(jīng)歷,在出題上難免會出現(xiàn)閉門造車的情況。例如曾有一年的高考語文卷中的詩詞鑒賞題,出的題目跟高中的學習重點有脫節(jié)。如果有社會人士的想法加入,出題者不再只是部分專家,可以幫助避免這個情況的出現(xiàn),將有更多鮮活的來自生活中的信息出現(xiàn)在試題中,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能力。”
從選題到成型出題沒那么簡單
一位有歷史專長的樓先生說,如果他出題,會出歷史方面的題,“找來某位皇帝的書畫,讓學生辨認,或許就把學生考住了!”樓先生說,如果出了這樣的題或許學生會覺得偏了,但事實上,我國的學生普遍把文字學好了,但在圖像上是缺失的。
“出考題很難的!”昨晚,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副院長唐曉武聽到這個消息后說,就像上個月竺可楨學院進行的新生測試,出題過程就是一個“糾結(jié)”的過程。“比如看似簡單的一個‘番茄炒蛋怎么炒”這個題目,出題經(jīng)過是很曲折的。”唐曉武說,最初想到的是做“回鍋肉”,但考慮到難度太大,而且還會有爭議,比如杭州的回鍋肉是9月5日的肉今天做菜,四川的回鍋肉是當天的肉回鍋炒(考生來自全國各地,所以要考慮各個地方的做法)。
最終決定是番茄炒蛋。“題目選定了,再來確定給分標準,還親自到食堂看廚師做菜。”唐曉武說,這道題目從選題思路到確定標準,再到最后成型,有10多位老師花了近一年時間,“要讓社會人士來出高考題,難度不小。”
(責任編輯:盧雁明)
分享“浙江首次公開征集高考試題 將自建題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