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一直懸而未決的三大難題
近日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被認為是繼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國家在考試招生制度方面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一次改革。高考,已經主導著這個國家大多數年輕人的夢想,怎么給年輕人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公平的競爭平臺,可謂任重道遠。自從1977年以來,國家對高考改革的步伐一直未斷,雖然現在稱史上最全面系統(tǒng)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經公布,但有三個難題一直懸而未決。
難題一 高校自主招生如何進行
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俗稱高考改革總體方案),對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措施包括:不得采用聯(lián)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guī)模;2015年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tǒng)一高考之后等。方案禁令一出,意味著自主招生的這片天空更加晴朗,但按照現有方案,相關細節(jié)仍不明確,仍有問題待解。
例如,自主招生安排在統(tǒng)一高考后,是否會令高校有點措手不及?南京一所高校的招生負責人就直陳,時間太緊張了,高校勢必考慮更加易行的考查方式來選拔學生,筆試再加面試的模式可能不會持續(xù)了。
受政策所限的高校,會不會如培訓機構預言那樣將自主招生選拔擴大轉移到各類科學營、夏令營、學科競賽營上?聯(lián)盟解體后,會不會反而增大自招考生的赴考壓力?
難題二 高校如何錄取
通過高考成績、高中時期學業(yè)成績、高校面試綜合考量錄取學生,被稱為三位一體招生。這種招生模式在浙江已經實行了幾年。
三位一體也一直被研究者們認為是一種相對比較理想的高考招生模式。
此次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后填報志愿,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
問題也隨之而來。
一位學者指出,以前公布成績前填報志愿,保證了后面的學校能夠獲得一些好的生源,現在改成公布成績后填報,也就不存在競爭了,預期明確,按分數高低排列錄取,這種全憑分數的錄取是否既不利于特殊人才選拔,也不利于學校辦出特色?
此外,許多人也擔心,平行志愿錄取會強化分分計較,強化應試的分數競爭。
網上的平行志愿錄取,就跟買股票似的,一分也浪費不了,高等學校都用不著自己去招生了,就在網上全選完了,報考情況都在那兒呢,就按照那個一選,高等學校的教授根本不用做事,學生就弄過來了,怎么體現高等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怎么體現高等學校的特色呢?
因此,方案實施之后,如何設計操作細則,在兼顧公平和保障自主之間拿捏平衡,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難題三 統(tǒng)考和學業(yè)水平如何加總
此次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是被反復提及的最大變化。新的3+3模式也引發(fā)了熱議。
有學者提出,這實際上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技術問題,即作為競爭性考試的語數外考試,和后面3科作為達標性合格性的考試,兩者的意義和目標都不一樣,如何加總?
3+3到底如何操作。后三科是達標性的等級考試,對于像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來說,沒有意義,因為兩校的招生對象必然拿到的都是A,那么總成績就只能靠語數外3科來拉開距離了。
如果這樣的話,整個考試的區(qū)分度下降了,分數的作用下降了,那么是不是會使自主招生權進一步擴大?高校自己的選拔方式要進一步加強?這樣的改革對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也有不少人質疑,改革方案的初衷是好的,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學生有憑興趣選擇科目的自由,但在分分必爭的總分評價模式下,學生會不會哪個科目容易拿分就選哪個科目,而并非根據自己的興趣作出選擇呢?
還有,提供兩次考試機會的外語,基于同樣的原因,會不會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為追求更高的分數而進行重復考試呢?怎樣避免學生多次參加考試帶來的負擔呢?
(責任編輯:商興龍)
分享“高考改革一直懸而未決的三大難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