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一輪復(fù)習:古詩文名篇名句默寫
文言文閱讀
典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刁雍字淑和,勃海饒安人也。曾祖協(xié),從晉元帝度江,居京口,位尚書令。父楊,晉右衛(wèi)將軍。初,晉相劉裕微時,負社錢三萬,違時不還,暢兄逵執(zhí)而征焉。及誅桓玄,以嫌,先誅刁氏。雍與楊故吏遂奔姚興,為太子中庶子。
及姚泓滅,與司馬休之等歸魏,請於南境自效。明元假雍建威將軍。雍遂於河、濟間招集流散,傳檄邊境。雍弟彌,時亦率眾入京口,親共討裕。裕頻遣兵破之。明元南幸鄴,雍朝于行宮。明元問曰:“縛劉裕者,於卿親疏?”雍曰:“伯父。”帝笑曰:“劉裕父子當應(yīng)憚卿。”於是假雍鎮(zhèn)東將軍、青州刺史、東光侯,使別立義軍。又詔雍令隨機立效。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人五千余家,置二十七營,遷鎮(zhèn)濟陰。遷徐州刺史,賜爵東安伯。
后除薄骨律鎮(zhèn)將。雍以西土乏雨,表求鑿渠,溉公私田。又奉詔以高平、安定、統(tǒng)萬及薄骨律等四鎮(zhèn),出車牛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以供軍糧。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邊綰表常懼不虞造城儲谷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皇興中,雍與隴西王源賀及中書監(jiān)高允等並以耆年特見優(yōu)禮,錫雍幾杖,劍履上殿,月致珍羞焉。
雍性寬柔,好尚文典,手不釋書。明敏多智,凡所為詩、賦、論、頌并諸雜文百有余篇。又泛施愛士,恬靜寡欲。篤信佛道,著《教誡》二十余篇以訓(xùn)子孫。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謚曰簡。
(選自《北史•刁雍傳》,有刪改)
知識點1:理解文言實詞題
【搶分須知】第一步,推斷詞義。推靳詞義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從語法的角度辮析詞性,推斷詞義;二是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三是從句子結(jié)構(gòu)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四是從字形構(gòu)成的角度推斷詞義;五是從詞類活用、通假、古今異義等角度推斷詞義。第二步,驗證正誤。將推斷出的詞義與選項給出的解釋進行比照,看是否一致或接近;再將選項給出的解釋帶入原句,看是否符合語境。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負社錢三萬,違時不還 違時:違背了既定的時間,過時。
B.及誅桓玄,以嫌,先誅刁氏 嫌:嫌疑。
C.縛劉裕者,於卿親疏 親疏:關(guān)系遠近。
D.錫雍幾杖,劍履上殿 錫:通“賜”,賜予。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涉及實詞的一詞多義、通假等現(xiàn)象。B項,嫌”的常見義項有“疑惑,疑忌”“厭惡,不滿意”“仇怨,怨恨”“近似,接近”,結(jié)合上下文可知,劉裕因為過期未還錢被刁逵抓起來送去當兵,等到劉裕誅殺了桓玄,因為(與刁逵的)仇怨,先誅殺刁氏一族,所以“嫌”應(yīng)理解為“仇怨,怨恨%
【答案】B
知識點2:客觀型斷句題
【搶分須知】第一步,通讀相關(guān)語段,了解語段大意。第二步,尋找標志詞,利用標志詞斷句。.標志詞主要有:(1)表示對話的詞語,如“曰、云、言”等,其后應(yīng)斷開。(2)重要的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等,其前應(yīng)斷開;句末語氣詞“也、者、乎、焉、哉、耶”等,其后應(yīng)斷開。(3)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詞組,記住下面的文言特殊句式,如“何……之有”“如……何”“不亦……乎”“何……之為”“無乃……乎”等,可幫助斷句;記住文言文中的固定詞組,如“有以”“無以”“以為”“無乃”“何以”“于是”等,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綰/邊表常懼/不虞造城/儲谷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B.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綰/邊表常懼/不虞造城/儲谷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C.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綰邊表/常懼不虞/造城儲谷/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D.道多/深沙車牛艱阻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綰邊表/常懼不虞/造城儲谷/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本段文字有不少動詞,我們可以通過找出其賓語,正確斷句,如“求(於牽屯山河水之次)”“常懼(不虞)”“詔皆從(之)”等。另外,可以根據(jù)句式的特點進行合理斷句,如“道多深沙”“車牛艱阻”“造城儲谷”“置兵備守”等。
【答案】C
知識點3:古代文化常識題
【搶分須知】解答古代文化常識題,主要靠平時的積累。積累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平時的學(xué)習中,梳理記憶教材中的文化常識;二是借助相關(guān)資料記憶較為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并把學(xué)習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識內(nèi)容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加以整理。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
B.行宮,指古代皇宮之外供皇帝出行時居住的宮室。
C.除,指古代任命官職,如“除薄骨律鎮(zhèn)將”即任命刁雍為薄骨律鎮(zhèn)將。
D.謚,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給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四個選項分別考查古代文體常識、與宮殿有關(guān)的常識、古代官職任免常識、人的稱謂方面的常識。B項,行宮指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時居住的宮室,而不是“皇宮之外”。
【答案】B
附錄:
考生必知的60則古代文化常識——了解常識,傳承文化
1.稱謂類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個和本名意思有某種關(guān)系的名字,叫作“字”《禮記•曲禮•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取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稱人用字是出于禮貌或尊敬。
(2)號又叫“別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3)謚號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給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也有由其朋友、親屬或門人所加的,叫“私謚”。
(4)謙稱表示謙遜的自稱。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稱表示對對方尊敬客氣態(tài)度的稱呼。如“萬歲”“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賢弟”等。
另外,對人的稱呼還有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稱爵名及一些特定稱謂的情況。
2.官職類
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里只列舉有關(guān)官職升降調(diào)動的一部分詞語,供大家參照。
拜用一定的禮節(jié)授予某種名義或職位,或結(jié)成某種關(guān)系。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擢選拔,提拔。如《戰(zhàn)國策•燕策二》:“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遷晉升或調(diào)動官職,主要有升級、降級兩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右遷”,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調(diào)復(fù)原職叫“遷復(fù)”。
謫貶官降職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黜廢,貶退。如《國語•晉語一》:“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3.地理類
中國指我國中原地區(qū)或在中原地區(qū)華夏族建立的政權(quán)。
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于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tǒng)轄,皆稱“中華”,后也借指“中國”。
九州古代中國劃分的九個大區(qū)。九州所指,說法不一。《尚書•禹貢》指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稜栄•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營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用“九州”泛指中國或天下。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指黃河流域。
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
江東自漢至隋唐稱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為“江東”。
山東顧名思義,指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東”所指地域不盡相同。戰(zhàn)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qū),也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另外,戰(zhàn)國時除秦外,六國都在崤山函谷關(guān)之東,故稱六國為“山東”。
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輔西漢分治京畿地區(qū)三種職官的合稱。也指其所轄地區(qū)。漢景帝時,把京畿官內(nèi)史分為左右內(nèi)史,與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長安。武帝時,改右內(nèi)史為京兆尹,治長安以東;左內(nèi)史為左馮翊,治長陵以北;都尉為右扶風,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陜西關(guān)中一代。項羽滅秦后曾將秦關(guān)中之地分封秦軍三位降將為王,因稱三王或其所轄地域為“三秦”。
郡古代行政區(qū)域名。秦統(tǒng)一天下設(shè)三十六郡,隋餅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玉門關(guān)西漢時期通往西域的關(guān)隘。由于大ii的和田玉由此運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4.科舉類
征辟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如《后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稱“孝廉”。
科舉從隋唐到清代朝廷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shè)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舉重等武藝,每年舉行一次。
殿試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皇宮內(nèi)的大殿上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宋代詩人文天祥都是狀元。
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因列榜有甲乙次第,故名。
金榜科舉時代殿試中試的名單。因殿試揭曉名次的布告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學(xué)古代的大學(xué)。漢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學(xué),立五經(jīng)博士。隋初置國子寺,隋煬帝改為國子監(jiān)。唐設(shè)國子、太學(xué)、廣文、四門,隸屬國子監(jiān)。明以后只設(shè)國子監(jiān),不設(shè)太學(xué):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學(xué)生叫“太學(xué)生'
庠序古代的鄉(xiāng)學(xué)。與帝王的辟雍、諸侯的泮宮等大學(xué)相對。泛指學(xué)校。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gòu),是私人或官府所設(shè)的聚徒講授、研究學(xué)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yīng)天府書院。
博士學(xué)官名。始于戰(zhàn)國,秦漢相承,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漢文帝置一經(jīng)博士,漢武帝置五經(jīng)博士,晉置國子博士,斑設(shè)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醫(yī)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學(xué)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為講解經(jīng)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
5.風俗禮儀類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長兄稱為伯(孟),次兄稱為仲,其次稱為叔,幼弟稱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jù)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孝順,善事父母;悌,敬愛兄長?鬃臃浅V匾曅€,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
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牲畜,色純?yōu)?ldquo;犧”,體全為“牲”。
三牲用于養(yǎng)生或祭祀的三種動物,有大三牲(牛、羊、豬)、小三牲(豬、魚、雞)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為太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稱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nèi)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guān)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guān)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至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見面的禮節(jié)。拱手高舉,自上而至極下行禮。
拱拱手,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漢族的禮拜形式,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中國古代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
頓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叩地而拜。因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可用于書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為“九拜”之一。行跪拜禮時,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頭至地,表示極度虔誠。
跪兩膝著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廣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作“南面”,稱臣叫作“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nèi)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如司馬遷《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加冠之禮,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quán)力。加冠后,貴賓向行冠禮的青年宣讀祝詞,并給其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shù)淖。因二十歲時男子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禮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欲等,以示心地誠敬。“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nèi)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戒”乂稱“散齋'散齏七日,值¥外室,倥止參加,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人乘車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兩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禮節(jié)。②敬辭。用于書信的開頭或結(jié)尾。如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額,伏地而禮。
萬福舊時婦女行的禮,兩手松松抱拳重疊在胸前右下側(cè),上下移動,同時略做鞠躬的姿勢,口中稱“萬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記月、日,選擇吉日良辰時,需考慮月建和日辰的“沖(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已與申合,午與未合,總稱“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飲宴餞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會的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位尊者居前,背靠廳堂,面向大門。如果客多,可設(shè)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知識點4:歸納概括題
【搶分須知】笫一步,整體閱讀文本內(nèi)容,依據(jù)文體特點抓重點怙息,如對于史傳類文本要弄清記敘了哪幾件事,表現(xiàn)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第二步,仔細閱讀選項,在原文中找到對應(yīng)區(qū)間,將選項內(nèi)容與原文進行對照,重點注意事件與人物、時間、地點、結(jié)果等的照應(yīng)關(guān)系,找出似是而非之處。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刁雍年輕時顛沛流離,最后效忠魏國。刁雍的伯父與劉裕有仇怨,劉裕誅殺了桓玄后,就誅殺刁氏一族。刁雍逃走投奔姚興,后因姚興被滅,歸附魏國。
B.刁雍富有軍事才能,常被委以重任。刁雍擔任建威將軍時,在河、濟招集流散人馬,傳檄邊境;后來皇帝任命他為鎮(zhèn)東將軍,讓他另立義軍,并下詔讓他隨機應(yīng)變。
C.刁雍多次上表提建議,得到皇帝應(yīng)允。刁雍曾上表請求開鑿水渠灌溉農(nóng)田,建議筑城儲糧等都得到應(yīng)允。
D.刁雍喜好文典,擅長撰文著述。刁雍常常手不釋卷,明敏多智,所作詩、賦、論、頌加上雜文有一百多篇。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原文第二段說“及姚泓滅,與司馬休之等歸魏”,所以刁雍歸附魏國是因為“姚泓”被滅,而不是“姚興”,A選項張冠李戴。
【答案】A
知識點5:文言文翻譯題
【搶分須知】第一步,通讀全文,聯(lián)系語境把握要翻譯語句的大意;第二步,審讀語句,找出文言語句中的關(guān)鍵詞語;第三步,切分語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要翻譯的句子,并逐一加以解釋;第四步,連綴釋義,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將詞義連成語意通暢的句子。
1.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雍弟彌,時亦率眾入京口,親共討裕。裕頻遣兵破之。
譯文:
(2)又泛施愛士,恬靜寡欲。篤信佛道,著《教誡》二十余篇以訓(xùn)子孫。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第(1)小題,關(guān)鍵詞語有:“弟彌”,刁雍的弟弟刁彌;“時”,當時;“親共”,親族共同;“破之”,(劉裕)打敗他們。第(2)小題,根據(jù)語境,應(yīng)先補出主語雍”。“泛”,廣泛,普遍;“愛”,愛慕,敬重;“篤”,甚,深。
【答案】(1)刁雍的弟弟刁彌,當時也率軍進入京口,親族合兵討伐劉裕。劉裕多次派兵打敗了他們。
(2)刁雍又廣泛施舍敬重士人,性情恬靜清心寡欲。深信佛道,撰寫《教誡》二十多篇用來教育子孫。
(責任編輯:盧雁明)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quán)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