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諸葛亮如何教孩子?從3封家書中品味歷久彌新的國學魅力!
親愛的孩子,你收到過來自父母的家書嗎?親愛的家長,您給孩子寫過信嗎?卓小越收集了三封頗具代表性的家書,盡管這是古人寫給孩子的家書,放到現(xiàn)代依然溫暖動人,畢竟天下父母牽掛孩子的心情,亙古至今,未曾改變啊!
今天,讓我們從古人的家書中,一起細細品味國學的魅力。
家書一
周公《誡伯禽書》
原文:
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毋以魯國驕士矣!
譯文: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人沒有發(fā)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tài)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用節(jié)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tài)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上任去吧,不要因為魯國的條件優(yōu)越而對士驕傲啊!
卓小越有話說:
中國的部家訓便是周公的《誡伯禽書》。當年,周成王親政后,將魯?shù)胤饨o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寫此家書告誡兒子為人為君之道。而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樸、務本重農(nóng)、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其實,周公的一席話,放在今天,道理依然是如此。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中,我們都要做一個謙謙君子,不與牛爭力、不與馬爭快、不與士爭智慧之高下。同時,我們更要遵循生存環(huán)境中的規(guī)矩,守本分,不越界。規(guī)矩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從個人角色到社會角色守住自己的本職位份,發(fā)奮有為,為而不爭,做到。道理總是說來淺顯,如何真正做到,才是大學問。
家書二
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德才兼?zhèn)涞娜说钠沸,是依靠?nèi)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卓小越有話說:
諸葛亮54歲時,寫了此封家書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諸葛亮用了“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結合當今中國社會在子孫教育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比如家中長輩對孩子的過分寵溺,造成孩子少時沖撞長輩,大時囂張蠻橫,F(xiàn)今社會的很多父母,疏忽了對孩子的素質(zhì)教育,正如諸葛亮在兒子8歲時就給他寫家書,其實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從小對他們循循善誘,用心引導,卓小越始終認為,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用心的熊父母。
家書三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節(jié)選
原文: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nèi)愧。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譯文:
我年齡已過五十,年少時窮苦,每次因為家里困乏,四處奔走。本性剛直,才學拙劣,同當時社會的風氣常常發(fā)生矛盾。自己為自己考慮,終不免招致世俗的禍患,勉力棄官隱居,使你們年幼就受饑寒。我曾經(jīng)感嘆東漢王霸的賢妻的話:既然立志隱居躬耕,為何要為兒子蓬發(fā)疏齒感到慚愧呢?這是一樣的事情。雖然遺憾沒有像漢朝時求仲、羊仲那樣的鄰居,家里沒有像老萊子那樣的妻子,擁有這樣苦悶的內(nèi)心,自己心里很慚愧。
年少時學習彈琴讀書,我喜歡悠閑清凈,讀書有了收獲,就高興得忘了吃飯?匆姌淠窘诲e,郁郁蔥蔥,聽到不同季節(jié)不同的鳥鳴聲,就十分高興,經(jīng)常說:舊歷五六月時,在北窗下睡著,遇到?jīng)鲲L剛吹來,自己認為是上古時代的人。然而年輕時意念淺薄,以為這樣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隨著時間的遷移,機緣巧遇也很容易地就過去了。而今再遠遠地回顧以往,一切是多么渺茫啊!
卓小越有話說:
此封家書是陶淵明大約五十出頭時,因經(jīng)歷一場病患,在“自恐大分將有限”的心情下,寫給五個兒子的一封家信。陶淵明作為父親,在信中用平易淺顯的語言扼要地回顧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說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態(tài)度,還告誡兒子們要互相友愛,期望兒子們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準則生活下去。俗話說“養(yǎng)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比孩子擁有更豐富的生活閱歷與經(jīng)驗,對孩子寄以殷殷期盼,希望孩子活出一個更精彩、更快樂的人生,這樣的人便是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當然,孩子不一定要完全依照父母的理想和準則而活,父母需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孩子樹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我們要保護孩子的話語權、自主權,使其不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標準答案禁錮,讓孩子掌握屬于自己的人生。
三封家書,三種心情,同一個出發(fā)點——孩子,爸媽只希望你能健康成長,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讀到這里,你是否發(fā)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實在是博古通今,古人家書中講的道理,放在現(xiàn)代依然句句戳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這便是國學的魅力。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育路網(wǎng),育路網(wǎng)祝廣大考生金榜題名!
(責任編輯:郭峰)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