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知識點多且難, 一直是學生們頭痛的科目之一,我們的考研輔導老師化繁為簡,按照2013年考研計算機專業(yè)大綱解析后,特歸納出十大核心考點以供學生們復習參考。
核心考點一:OSI參考模型的分層結構
OSI七層參考模型圖如下:
比較底層:物理層(Physical Layer)功能:數據物理傳輸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功能:錯誤校驗、糾正、組幀
第三層:網絡層 (Network Layer)功能:路由選擇、計費信息管理
第四層: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功能:網絡決策實現分組和重新組裝
第五層:會話層 (Session Layer)功能:通信同步錯誤恢復和事務操作
第六層:表示層 (Presentation Layer)功能:轉換數據格式、數據加密、解密
第七層: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功能:提供電子郵件、文件傳輸等用戶服務
核心考點二:物理層的數據傳輸率計算
數據傳輸速率:每秒傳輸二進制信息的位數,單位為位/秒,記作bps或b/s。計算公式: S=1/T*log2N(bps)
式中 T為一個數字脈沖信號的寬度(全寬碼)或重復周期(歸零碼)單位為秒;N為一個碼元所取的離散值個數。通常 N=2K,K為二進制信息的位數,K=log2N。N=2時,S=1/T,表示數據傳輸速率等于碼元脈沖的重復頻率。
信號傳輸速率:單位時間內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數,單位為波特,記作Baud。計算公式: B=1/T (Baud)
式中 T為信號碼元的寬度,單位為秒。信號傳輸速率,也稱碼元速率、調制速率或波特率。
核心考點三:數據鏈路層中的流量控制與可靠傳輸機制
流量控制涉及鏈路上字符或幀的發(fā)送速率的控制, 以使接收方在接收前的足夠的緩沖存儲空間來接收每一個字符或幀。兩種常用的流量控制方案:XON/XOFF方案和窗口機制:
XON/XOFF方案
增加緩沖存儲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收、發(fā)雙方在傳輸速率上的差異,但這是一種被動、消極的方法。因為,一方面系統(tǒng)不允許開設過大的緩沖空間,另一方面對于速率顯著失配并且又傳送大量數據的場合,仍會出現緩沖空間不夠的現象。XON/XOFF方案方案則是一種相比之下更主動、更積極的流量控制方法。
窗口機制
為了提高信道的有效利用率,如前所述采用了不等待確認幀返回就連續(xù)發(fā)送若干幀的方案。由于允許連續(xù)發(fā)送多個未被確認的幀 ,幀號就需采用多位二進制才能加以區(qū)分。因為凡被發(fā)出去蛤尚未被確認的幀都可能出錯或丟失而要求重發(fā),因而這些幀都要保留下來。這就要求發(fā)送方有較大的發(fā)送緩沖區(qū)保留可能要求重發(fā)的未被確認的幀。
核心考點四:數據鏈路層設備
網橋: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將兩個局域網連起來,根據MAC地址來轉發(fā)幀,可以看做一個“低層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網絡層,根據網絡地址如IP地址進行轉發(fā))。網橋是一種數據幀存儲轉發(fā)設備,它通過緩存、過濾、學習、轉發(fā)和擴散等功能來完成操作。
核心考點五:數據鏈路層介質訪問控制協(xié)議
介質訪問控制的幀結構:CSMA/CD的MAC幀由8個字段組成:前導碼;幀起始定界符SFD;幀的源和目的地址DA、SA;表示信息字段長度的字段;邏輯連接控制幀LLC;填充的字段PAD;幀檢驗序列字段FCS。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IEEE802.3標準提供了介質訪問控制子層的功能說明,有兩個主要的功能:數據封裝(發(fā)送和接收),完成成幀(幀定界、幀同步)、編址(源和目的地址處理)、差錯檢測(物理介質傳輸差錯的檢測);介質訪問管理,完成介質分配避免沖突和解決爭用處理沖突。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