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輔導:重點知識及典型例題(2)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一)物質世界和實踐
1.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其二,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的同一性問題。根據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可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根據對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芍撜J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心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典型真題
(2009年單選題第1題)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過這個范圍便是相對的了,這個范圍是指
A.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
B.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統一性
C.物質和意識何者更重要
D.物質和意識何者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更密切【A】
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聯系的還是孤立的,是發(fā)展的還是靜止的?根據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則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只有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達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內在統一才能有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科學的徹底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其關鍵就在于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上來把握物質的。物質范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作的比較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其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其二,堅持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其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主張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學物質范疇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系,又把它們區(qū)別開來,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其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3.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客觀需要和可能,在人們的勞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fā)展。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2010年多選題第17題)。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7
2013.05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輔導:重點知識及典型例題匯總 2014年考研政治輔導:重點知識及典型例題(1) ......
07
2013.05
2014年......
06
2013.05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點匯總 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
06
2013.05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點匯總 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
06
2013.05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點匯總 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
06
2013.05
查看: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點匯總 2014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章節(ji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