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在復習教育學時,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考研專業(yè)課教育學被濃縮成“一本解析書”之后,一些人天真的認為把《大綱解析》中的內容背得滾瓜亂熟之后,無論怎么考也不用害怕,因此就采取一遍一遍反復看書的“死辦法”。其實,這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方法,平均用力只會導致應該重視和細化的部分沒有得到細化,應該簡化處理的部分浪費了太多的精力。跨考教育專業(yè)課教研室張老師認為,這種“死辦法”比較大的問題在于:第一,這種學習的方式引起的記憶印象并不深刻,在遺忘規(guī)律的作用下總是不斷遺忘,大部分人想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熟練程度難度相當大,所以常常有人感慨“記了又忘,忘了又記”;第二,一般采取這種記憶方法后,人們對知識掌握的深度不夠,總是能記得大概但忘記了細節(jié),如遇到論述題這樣需要知識遷移的題目就會感到問題很大;第三,散沙式的記憶容易導致知識點之間的混淆。筆者結合五份統(tǒng)考試卷,通過對其中題型的統(tǒng)計和分析,有助于明確復習方向,提高復習效率。
一、選擇題部分
從2010年開始,教育研究方法的考點出現(xiàn)在選擇題中,由此形成了單項選擇題部分教育學原理13道、中外教育史20道、教育心理學5道、教育研究方法7道的格局。
教育學原理部分,關于教育目的章節(jié)中的一些文獻需要引起同學們的注意。比較近幾年,教育學原理部分的題目命題比較靈活,比如“元教育學”“級任老師”是許多考生沒有關注到的問題,這說明在教育學原理部分除了復習大綱解析外,還應閱讀一些對應的參考書目。對于教育學原理和中外教育史部分的復習,有一點特別值得提醒:在復習過程中要形成“命題的敏感”,關注那些“第一次”“比較重要”“代表人物”“標志”“基本原則”以及包含數(shù)字、書名、作者、重要概念等標志性的字眼,隨時為選擇題做準備。
中外教育史部分,一直是單項選擇題的命題重點,而且考點也特別多。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教育事件、教育制度都能可能出現(xiàn)在試卷上,為了保證這部分的高分,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到普遍撒網。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法案、文件尤其容易命題,而且不僅僅考察多個文件的比較,還要考察某一條款是否出自該文件,這一部分每年都會有兩到三道題出現(xiàn)。
教育研究方法的部分,“技術性環(huán)節(jié)”出題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教育研究資料的定量分析(2年共考察3道題)、定性分析、各種研究方法的步驟、問卷設計的格式等。另外少量題目會出現(xiàn)在教育研究方法發(fā)展的歷史中,比如實驗研究、行動研究發(fā)展的階段、代表人物等等。另外,信度、效度、難度、區(qū)分度的問題隨時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試卷中。
教育心理學部分,每年有超過60%的題目是對概念的考察。概念考察一般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一是直接說出概念的含義,讓你選擇那一個概念,比如2011年“思維定勢”,這種題型稍容易,主要的困難在幾個選項的概念容易混淆;二是給出一個概念,讓你選擇它的含義,比如2011年“比較近發(fā)展區(qū)”,對付這種考查方式的主要辦法是在平時復習中,在名詞的解釋中標示出關鍵詞,加深理解;三是給出一個實際的例子或者描述一種現(xiàn)象,讓你選擇對應的概念。這種情況考查的是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如2011年的“表現(xiàn)目標”“沉思型”,這種考查方式經常用在考查“學習策略”“學習動機”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分類、分階段、分水平問題的考點。除了考查概念之外、一些重大理論、重要過程也是考察的重點。另外只有兩次出現(xiàn)了教育心理學歷史的考查,一處是“教育心理學化”,一處是“教育心理學誕生的標志”,復習時也應留心。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