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考試所規(guī)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內容是一個嚴密而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梢园阉譃槲鍌部分。
第一部分 緒論
即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試題不算多,可它的問題很重要。象“哲學基本問題”,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你看頭一個問題,雖然是德國人提出來的,象不象是中國的“盤古開天地”?理解了它,就算是跨進了哲學的門檻。若是理解了后一個,就算是窺見了現代哲學的堂奧。解題能力的平臺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這一章的重要意義不在于它直接包含多少題,而在于它實際上給出了理解全部哲學理論體系的一條基本理論線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基本的哲學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從而也就奠定了對一些重點試題的基本破解方法。
第二部分 唯物論
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這一章的試題過去不算多,但近兩年這一章開始熱起來了。這一章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為什么?因為你是“唯物主義”,你當然得先把你“唯”的這個“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問題上并不都是老生常談,除了正確理解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結構層次與客觀實在性的關系以及運動和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之外,還要將人類實踐視為一種客觀實在并把它包含到對物質范疇的理解中。至于考點集中的“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問題也不要忽略。
第三部分 辯證法
即第三章“世界的聯(lián)系、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這一章一直是“題窩”。十年來題目層出不窮,分值占到十年中題目總分值的近四分之一。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唯物論和辯證法是統(tǒng)一的。作為徹底的唯物主義理論,當然要如實地認識客觀世界。而客觀世界正是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著的“一幅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卷”。正確反映世界本來面貌的世界觀必然體現為科學的方法論,表現為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和范疇,指導我們認識和分析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形成了靈活多變但又“不離其宗”的考點。
第四部分 認識論
即第四章“認識的本質和過程”。無獨有偶,這一章是毫不遜于上一章的“題庫”,十年來真題分值達到總分值的四分之一!罢J識論”與“唯物論”、“辯證法”相比較,后兩者的對象是“世界”,而認識論的對象是“認識”,是以人的認識過程為對象的哲學理論。這就決定了認識論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論功能。加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精神實質上與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乃至今年八月即將召開的六中全會的精神有著內在的契合。去年大綱對這一章作出了重大修訂,幾乎是以全新內容推出了“真理和價值”這一節(jié),這是哲學課程也是整個政治大綱中惟一出現的整節(jié)調整。因此,認識論部分應可扮演“理論重點”和“命題熱點”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 唯物史觀
由第五章“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第六章“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創(chuàng)造者”、第七章“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共同組成。這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的重頭戲。它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上的科學再現。它透過復雜的社會現象揭示了社會的本質和結構(第五章);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律和主體的作用(第六章);它闡明了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歷史趨勢,特別是“社會發(fā)展和以人為本”,這個知識點的內容被概括得高屋建瓴,表述得精當透辟,在公共課體系中是一個難得一見的理論制高點,可以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個理論成果。無論是否命題,命什么類型的題,都應當認真把握。遇題則成為答案,無題亦能提高理論素養(yǎng),形成理論底蘊。(第七章)。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fā)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思想、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在理論上的依據盡出于此,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又豐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觀的思想。唯物史觀在考試中的重大命題意義值得注意。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