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強化訓練習題
來源:華圖教育發(fā)布時間:2011-12-3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參考答案及詳解
1.B[解析] 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繼承和發(fā)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是因為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B項正確;A項不是原因,排除;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fā)展具有阻礙作用,C項錯誤;D項本身就錯誤。
2.C[解析]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fā)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C項表述有誤。AD結合申論的理論基礎,考查對十七大報告和科學發(fā)展觀基本提法的熟練掌握。
3.D[解析] 不少國家拿西藏問題來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西藏事務完全是中國內政,所以西藏問題表面反映的是民族問題,實質是主權問題。
4.A[解析] B、C、D項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
5.B[解析]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統一于物質。唯心主義認為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于精神。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和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莫大于吾心;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當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對“精神”的不同規(guī)定,但它們的本質都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王守仁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學派的代表人。
6.A[解析] 矛盾是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的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矛盾雙方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
7.B[解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反映論,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本質,指出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因此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客體是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一切對象。
8.A[解析]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存在聯系,可以相互轉化,事物內部也可以發(fā)生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善泳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的意思是:即使是善于游泳的人也會溺死,精于騎術的人也會摔下馬,因而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故選A.
9.C[解析] 因果關系存在先“因”后“果”這樣一個順序,并且結果是由原因引起的才能稱為因果關系。本題選項中只有C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