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概念產生于漢代
來源:中華中醫(yī)網發(fā)布時間:2013-05-07
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邪氣因入。”是說病邪由表往里傳,未入于里,而結于脅下,病位當屬半表半里。
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陽)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已發(fā)汗是說已解表,復下之是說已攻里,“此為未解”,當不是表和里未解,而是半表半里未解。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此是因發(fā)汗復下之,傷津液甚而使病邪傳變,不是傳于里,而是傳于半表半里。這里明確提出半表半里概念,并提出:半表半里分陰陽,陽證為少陽;不屬少陰表,亦不屬太陰里,而是在兩者之間,那即是半表半里的陰證,即厥陰。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謂第148條仲景提出的“半在里半在外”,原本不是半表半里之意,稱為半表半里,是成無己注解先提出的,甚至說“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語,實為誤解”,這是以《內經》釋《傷寒》,未能理解經方六經實質的緣故。其實成無己不僅在第148條,而且在第96條、第147條等多處提出半表半里。成無己雖以《內經》注《傷寒》,但這里用八綱注解,是因為明白是張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里概念,更足證半表半里概念產生于東漢。
后世注家、經方家都認同《傷寒論》有半表半里概念,如惲鐵樵、陸淵雷、陳遜齋、陳慎吾、劉渡舟、胡希恕等。當然,對于半表半里的確切概念尚有爭論,如認為半表半里即僅指少陽;少陽在陽明前;少陽謂在表里上下之間等。但隨著考證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傷寒論》所論六經與《內經》迥異,強合一起只會越講越糊涂,于讀書臨證毫無益處”(見《岳美中醫(yī)學文集》)。胡希恕明確提出六經來自八綱,這樣半表半里概念越來越明了,漸漸認識到,半表半里是病位概念,非獨指少陽,而是在此病位有陰證和陽證的不同,即半表半里陽證者為少陽,半表半里陰證者為厥陰。對此,胡希恕、惲鐵樵、陳遜齋等都明確論述。
《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記載:“當年劉渡舟老師與經方名家陳慎吾先生請教本方的運用時,陳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少陽病而又兼見陰證機轉者,用之最恰。”又張路玉指出:“小柴胡湯本陰陽二停之方,可隨癥之進退,加桂枝、干姜則進而從陽,若加瓜蔞、石膏,則進而從陰。”陰證機轉是什么?從陰從陽是什么?未曾說明,實際在指明六經所屬。由應用、認識小柴胡湯方證,發(fā)展至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顯示了我們的先輩在臨床應用認識方證的漫長過程。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由小柴胡湯方證發(fā)展而來,因津液傷重,由小柴胡湯方證“陰證機轉”而來,正是說明,人們先認識到半表半里的陽證,后認識到半表半里陰證,當即厥陰病。這一認識,是由眾多經方家,經過不斷臨床應用方證和探討方證所體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