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代文獻中的“蠱”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3-05-29
摘要:在古代文獻中,“蠱”作為一個與疾病有關的詞,含義模糊而多歧。本文通過整理、分析相關文獻,歸納了“蠱”的不同含義并探討其內(nèi)在聯(lián)系。指出“蠱”既是古人對病因的推測,又作為病名與證候名,概括了一系列復雜而嚴重的癥狀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古人認知疾病的方式。
“蠱”作為一個與疾病有關的詞,在古代的醫(yī)學和非醫(yī)學文獻中常常出現(xiàn),其含義卻是模糊而多歧的,今人對“蠱”的理解也往往仁智各見。本文試通過整理、分析相關文獻,探索古代對“蠱”的認識脈絡,以期對古代文獻中與疾病有關的“蠱”有一個較明晰的概念。
一、一種假想的致病之蟲——甲骨卜辭中的“蠱”
早在甲骨卜辭中,“蠱”就與疾病聯(lián)系在一起。卜辭中涉及蠱與疾病的有多條:
例1、有疾齒,唯蠱虐?(《乙》7310)
例2、貞:王骨唯蠱?貞:王骨不唯蠱?(《合》286)
例3、王疾蠱。(《乙》5393)
例4、貞:母丙亡蠱?(《乙》1926)
卜辭語句簡短,并未明示“蠱”的確切含義,故今人的解釋往往是各抒己見。胡厚宣認為“蠱”是指人聚養(yǎng)以害人的毒蟲,“即造蓄蠱毒之法”[1];溫少峰則謂“卜辭中以蠱為病名”,“即腹中之蟲”[2];李良松闡釋為:“(蠱)指‘蠱脹病’。古時皿與血近體通用,故‘蠱’之意當謂血中有蟲,蠱病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血吸蟲病,中醫(yī)稱之為‘鼓脹’或‘蟲鼓’”[3];詹鄞鑫提出“蠱”有“蟲的本質(zhì)”和“神的傳說”兩重性質(zhì),“許慎說的‘腹中蟲’便是‘蠱’的本質(zhì),而‘梟磔死之鬼亦為蠱’則是‘蠱’的傳說”[4],等等。
“蠱”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皆為皿中有蟲之象。卜辭中,“蠱”不論作為疾病名稱(例3),還是致病原因(例1、2),都必然是與蟲相關的。然而,該蟲是人蓄養(yǎng)以害人的毒蟲、腹中的寄生蟲、血吸蟲,還是其他什么蟲,眾說不一。從例3這樣單純卜問是否患蠱疾的卜辭,無法判斷殷人所謂的“蠱”究竟是指怎樣的疾病,把它說成是中毒蟲、腹中寄生蟲病和血吸蟲病,皆不免有“以后人之說證前人”之嫌。從例1、2來看,殷人認為齒病、骨病都可能由“蠱”所致,可見“蠱”是一種致病因素,一種能引起多種疾病的蟲。但“蠱”顯然不是肉眼可見的蟲,因為齒病與骨病是不可能憑肉眼見到蟲的。所以,“蠱”是一種無形的假想之蟲,是人們對不可直接認識的病因的一種猜想和概括。之所以會把致病因素假想為蟲,這與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有關:劇烈腹痛后可能排出或吐出蛔蟲,于是有了疼痛與蟲相關的聯(lián)想。齒病疼痛,且病齒殘缺,與物品為蟲所噬的形貌相似,這樣就很容易把齒病與蟲的蛀蝕聯(lián)系在一起了。卜辭中另有“齲”字(《合》232),像口齒間生蟲,可證殷人確實把蟲噬當作齒病的病因了。而骨病也有明顯疼痛,同樣被猜測與蟲噬有關。人們把這種假想的致病之蟲稱為“蠱”,因“蠱”而致的疾病也稱作“蠱”。
“蠱”作為古人假想的致病因素,雖然還與鬼神因素糾纏不清(例4即言母丙亡靈為蠱作害),但相比單純把疾病原因視為鬼神為祟,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體現(xiàn)了人類對病因認識的一種物化趨勢。
二、一類泛義的致病邪毒——先秦兩漢有關防“蠱”、治“蠱”文獻的分析
先秦兩漢文獻中有關防“蠱”、治“蠱”的記載頗多,足見當時人們對“蠱”是相當重視的。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醫(yī)方書,成書當在秦漢之前。該書中“蠱”作為一個病種,共列有五條治療方法。如:
例5、蠱者:燔扁(蝙)輻(蝠)以荊薪,即以食邪者。
例6、蠱而病者:燔北鄉(xiāng)(向)并符,而(蒸)羊尼(),以下湯敦(淳)符灰,即病者,沐浴為蠱者。
例7、蠱:漬女子未嘗丈夫者【布】(杯)。冶桂入中,令毋臭,而以□飲之。[5]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許多關于藥物殺蠱毒作用的記載,據(jù)粗略統(tǒng)計,其所收錄的365味藥中,言明有殺蠱毒功用的有42味(據(jù)顧觀光輯本統(tǒng)計)。如:
例8、赤箭: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
例9、蘼蕪:主咳逆,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
例10、衛(wèi)矛:除邪,殺鬼毒蠱疰。[6]
《五十二病方》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載述了治療“蠱”的方法與藥物,但沒有說明“蠱”的含義,我們只能從其中的語句來作一些推斷!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中,“蠱”多與“鬼”、“毒”、“疰”、“惡氣”等詞并列,其性質(zhì)必當與此類致病因素相似,是一種外來的、怪異的致病邪毒。《五十二病方》中有“以食邪者”(例5)之言,稱患蠱疾為中邪,可資為證。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殺蠱毒藥物所占比例之大,可知蠱毒為病的廣泛性。
古人還十分重視對“蠱”的預防。據(jù)《周禮》記載,周王室設置了專職官員“庶氏”負責除毒蠱,《周禮。秋官。庶氏》云:“(庶氏)掌握毒蠱,以攻說之,嘉草攻之。”東漢鄭玄注:“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7]對“蠱”這種能病害人的毒物,庶氏采用祭祀祈神(攻說)與藥物(嘉草)雙管齊下的方法進行祛除!妒酚洝G乇炯o》中有國君親自主持“御蠱”的記載:“(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史記正義》注:“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8]認為“蠱”為致病的熱毒惡氣,通過以狗祭神來防御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