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經(jīng)典申論文章十九
來源:華圖教育發(fā)布時間:2011-11-0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申論熱點:讓權力不再成為貪官的“資本”
又有兩樁腐敗案件見諸報端,這兩個案件雖然官員身份不同,卻頗有耐人尋味之處。一是山東的李信,利用擔任濟寧市副市長兼濟寧市高新技術企業(yè)開發(fā)區(qū)管委會主任的職務之便,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巨額賄賂。另一個是北京的畢玉璽,在出任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長、首都公路發(fā)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期間,從1994年至2003年間,利用職務之便,通過介紹、推薦、打招呼等方式,先后幫助多人在五環(huán)路等公路建設工程及其相關配套項目上,牟取利益,涉嫌收受他人賄賂6000萬元人民幣。
無論是李信,還是畢玉璽,之所以能夠受賄,就是手中握有重權,都曾擁有項目和投資的審批決策權。這種職權本是國家和政府賦予此崗位的監(jiān)督和管理的權力,卻被這些貪官們轉(zhuǎn)變?yōu)閿控數(shù)墓ぞ吆透瘮〉馁Y本,所居官位也演變成了出售權力、中飽私囊的“肥差”。五環(huán)路工程牽出的畢玉璽,在該工程規(guī)劃、建設、招標中,關照過的許多項目都出現(xiàn)了違背市場規(guī)律的畸高現(xiàn)象,僅以信號燈為例,其價格就比市場價格高出幾倍。
在許多工程中,類似的“腐敗成本”支出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因腐敗而落馬的畢玉璽,在交通建設中,并不是第一個,也決不會是最后一個。公路建設投資巨大,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從中撈上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也不會顯山露水。更主要的是,畢玉璽們并不是項目的真正出資人,國有資金作為道路建設來源的主體,是國家代表公眾來投資建設。由于體制的弊端,這些人既充當投資者,又是管理者,誰也不用對投資負責。于是這些*出售項目權力而獲取私利的蛀蟲們,卻很少受到監(jiān)督和約束。僅從1997年以來,就有貴州、四川、廣東等9個省份的十多名交通廳長、副廳長們相繼落馬,河南更是創(chuàng)下三任交通廳長“前腐后繼”的犯罪紀錄。
貪官并不是天生的,權力的壟斷化、個人化、暗箱操作,必然導致腐敗。早在上個世紀初葉,魯迅先生就嘲笑過,在中國最賺錢的生意是所謂“革命”,無非是軍伐混戰(zhàn),攻城略地,其目的就是為了個人奪權,有權便能生財,在今天也有人叫囂:“投資貪官最賺錢”。
投資貪官就是收購權力,行賄者因收購權力而收獲巨額利潤,而受賄的貪官卻濫用職權,坑公肥私。權錢交易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實質(zhì)上是因為掌權者將權力個人化,個人壟斷職權而不受制約。長官意志,也就是個人意志完全可以左右項目的投資建設。有的貪官為了瘋狂斂財,更是為所欲為。這種不受監(jiān)督約束的權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從一個側(cè)面見證了制度建設的滯后和制度執(zhí)行上的軟弱。
“一切都由自己說了算”,這是貪官李信的一慣作風。為了標榜政績,吸引外資,李信在任何手續(xù)都不辦的情況下,就對投資者漫天許諾,而投資者卻敢因李信的許諾而投資,投資之后又是進退兩難。一個開發(fā)區(qū)的主任招商引資,不按章辦事,*空口無憑的許諾就能引資,這也充分表明了開發(fā)區(qū)的管理根本沒有什么章法,領導者個人表態(tài)遠比制度管用。李信最終墮落成利用職權牟取私利的貪官,這主要是他個人極度膨脹的貪欲造成的,但同時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在制度健全且執(zhí)行有力的前提下,李信、畢玉璽們的貪心,就沒有了生存的土壤。
權力,只有炙手可熱的權力才是貪官們敢于索賄受賄的唯一資本。而權力缺乏必要的限制,權力操作的不透明往往是產(chǎn)生腐敗的必然原因。今年7月1日實行的《行政許可法》以規(guī)范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作為出發(fā)點,從而達到從根本上和制度上來防止和治理審批權力中的腐敗。“一石激起千層浪”,以《行政許可法》實施為標志,陸續(xù)出臺的相關政策,對職務權力的規(guī)范和操作有了更加明確的規(guī)定,新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從體制上杜絕了亂上項目,在項目招標和建設中權力正在淡出,市場越來越有效地發(fā)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陽光是最好的除腐劑。與《行政許可法》精神相一致的各個領域的權力運用的聽證制度日益深入人心,官員在行使權力時,更加公開透明,按程序依法用權已是必然,公共投資與項目建設的管理也會走向公開化、程序化、制度化,權力的暗箱操作將無法生存。陽光下的權力運用,必將使行賄者無處行賄,受賄者也無處索賄,貪官們腐敗的前提終將被斬斷。
盡管徹底鏟除腐敗,依然是任重而道遠,但對權力的規(guī)范和限制,必將從源頭上扼制腐敗的蔓延。在這種情況下,權力之于那些熱衷于腐敗斂財?shù)呢澒賮碚f,不僅不能成為他們賴以腐敗的資本,反而會成為葬送他們自由乃至生命的把柄與“命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