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資料(28)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fā)布時間:2011-10-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2國考申論熱點:潛伏的駐京辦
背景: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1月29日發(fā)文明確:縣級駐京辦及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駐京辦一律撤銷,嚴禁在京設立新的辦事機構。之后,625家被撤駐京辦名錄公布。然而,撤銷令發(fā)布一年之后,地方政府駐京辦改頭換面,依舊在京“潛伏行動”。
影響:一些被撤的駐京辦以辦公司、開賓館的名義,在京“潛伏行動”。這不僅造成機構膨脹、浪費公共資源、增加財政負擔,也是對國家政令嚴肅性的挑戰(zhàn),無疑值得關注。被撤駐京辦“名亡實存”的消息曝光以后,相關部門或許會進行整治,但是如果不明確被裁撤的駐京辦‘潛伏行動”的處罰細則,將之與有關領導的政績評價與烏紗帽掛鉤,這些駐京辦恐怕還會繼續(xù)“潛伏”下去。
原因分析:撤駐京辦千辛萬苦潛伏的原因有二:一是“跑部錢進”,跑關系、要項目。二是滿足接訪和維穩(wěn)需求(實為截訪、控訪)。其中接訪、維穩(wěn)是主要原因。
先說“跑部錢進”。從程序上講,不用基層黨委政府“跑部錢進”公關,相關國家部委應該依法依規(guī)做好項目審批工作,依據各地實際落實相關政策資金。但是由于行政審批項目過多過濫,過于集中的項目審批權得不到有效制約,再加上有的部委有的司局項目審批過程不夠透明公正,導致地方“跑部錢進”絡繹不絕。不僅“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百強縣還頂著“貧困縣”的帽子找國家要扶貧補貼。還有消息說,河南兩家駐京辦聯合購買了777瓶價值66萬余元的假茅臺酒。盡管駐京辦報警后假茅臺銷售者被拘捕,但是駐京辦在京城大肆公款吃喝,“跑部錢進”的問題浮出了水面。
再說“接訪維穩(wěn)”!秶倚旁L條例》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上訪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任何部門、任何人都無權剝奪。溫家寶總理表示,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民群眾批評和監(jiān)督政府。要善于傾聽群眾的呼聲,勇于面對群眾的批評,并親自接待訪民,解決訴求。
但是在現實信訪生態(tài)中,不少地方“接訪”熱情不高,“截訪”潛規(guī)則盛行。由于上訪渠道出現“言塞湖”,導致一些矛盾在基層解決不了,民眾無奈越級上訪、進京上訪。但是進京上訪又是不少地方的大忌。于是,駐京辦的接訪維穩(wěn)功能應運而生。民眾進京上訪,地方政府駐京辦又在首都“守株待兔”,對上訪人圍追堵截,把上訪人送進學習班、精神病院甚至“黑監(jiān)獄”,追究上訪人敲詐勒索罪的例子比比皆是。民眾表達訴求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掐斷,他們還能到哪里申訴?這是對信訪制度的諷刺,更會讓問題越積越多、矛盾越積越深。甚至引發(fā)群體性事件。
因此,被撤駐京辦繼續(xù)潛伏接訪維穩(wěn),除了說明一些地方政府法律意識淡薄以外,更多的是有人心虛,工作沒有做好,群眾意見大;鶎有旁L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又害怕群眾進京上訪揭了老底。
信訪雖不是解決群眾訴求的根本路徑,但是在當前體制語境下,尊重群眾信訪權利,是檢驗政府以民為本深度的重要標尺,也是維護社會正義的重要防線。不可輕易言拆。“權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對待群眾上訪,是截還是接,不僅是工作方法問題,更是權力觀問題。完善信訪評價機制,把信訪評價權交給群眾,對打壓民眾上訪權利的政府與官員啟動問責程序,保證信訪渠道暢通,才能讓地方不再貪戀設駐京辦維穩(wěn)的畸形權力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