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是溺愛養(yǎng)刁民,還是權力無視常識
來源:華圖網(wǎng)校發(fā)布時間:2012-01-1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百姓是教好的,不是養(yǎng)好的,就像溺愛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愛的百姓也可能比較刁民。”昨日上午,在佛山兩會南海區(qū)代表團的分組討論現(xiàn)場,人大代表方明的上述言論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1月10日《廣州日報》)
按照漢語詞典解釋,溺愛是過分嬌縱、喜愛,顯然是長輩施與小輩的?烧賳T,不是人民公仆嗎?公仆為人民服務,解決合理訴求,天經(jīng)地義,何以成為溺愛?作為教師的這位“人大代表”,顯然弄反了“輩份”。而且,這位“人大代表”口中所謂的“不合理”要求,如果指那些“大鬧大解決”的事情,請問,這類事件中有多少是“不合理的要求”?難解決之難,難在“麻煩”,并非就是不合理。難解決而不解決,倒是暴露了行政效率問題,何來“嬌縱”一說?現(xiàn)實中人們見得最多的是“合理”被當做“不合理”處理了的,“政府滿足了市民不合理的要求”,誰信?
其實,官員曝雷語,早已不新鮮。新鮮的是一個人大代表,“代表”了部分官員思維中依然存在那種糟糕的習慣,就是不愿意直面常識問題。即便如農(nóng)民工討薪不成欲跳樓、職業(yè)打假難維權等等,雖有“要挾”之意,但幾乎都是百姓權益受害之后的無奈之舉,方式不當?shù)V求合理,這些常識,偏偏總有人用種種“宏論”為這種反常識的觀點辯護,似乎在權力面前,唯唯諾諾,低身下氣,權益受害而無奈做“沉默的羔羊”,噤聲寒蟬才是良民;而敢于“脅迫”政府,力主權益,挑戰(zhàn)官員權威的,就被貼上一個“刁民”的標簽!殊不知,恰恰是“良民”無奈之后的沉默的“溺愛”之花,助長了官僚作風,結出了權力傲慢之果。而“刁民”們的“鬧”,卻往往是推動民主法治社會進程的力量。這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為何不將問題解決于事前,而要等他們來鬧了才解決?
一個“人民代表”不代表人民說話,不反映民生疾苦,不行使監(jiān)督政府職責,而走到這種沒有內(nèi)在是非感的地步,情愿充當傲慢權力的傳聲筒,不免讓人失望心寒。但“刁民”的多,然后漸少是個大勢,其前提是:官員的道德感和是非標準從根本上整體性地重樹。須知,在民主意識日益覺醒的中國,權力的無知與傲慢將越來越難以生存。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